2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持續為實體經濟減負。繼去年“主打”全面營改增后,新春國務院又“聚力”清費,可謂發出一道“強攻令”。
李克強總理會上從國家興旺發展的高度闡發了這項工作的意義所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于蓬勃興旺的市場活力,而市場活力的主體就是企業。”費清了,企業才活,經濟才火。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就是為市場主體減稅降費。去年全面實施營改增,為企業減稅超過5000億元。但企業仍感到負擔不輕,仔細分辨,其中呼聲最普遍的問題,集中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各種收費。費確實太多了,必須清理規范。只有“清費”與“減稅”聯動,方能切實收獲減負實效。不大力清理規范涉企收費,之前減稅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而對于穩定市場預期便會打更大折扣。因此這被視為貫徹穩中求進總基調的重要舉措。正如李克強一再強調的:所謂市場經濟,很大程度上其實可視為預期管理。
總理力抓清費,對于企業而言,就是發出了一個“強信號”:市場反映的困難和問題,政府聽進去了,不僅有姿態,更拿出解決的硬措施。如此一來,市場的預期和信心必定就會走強。
另一方面,對涉企收費的強攻令,也就是對各部門的硬命令。李克強在會上明確要求,各部門要抓緊建立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切實減少涉企收費自由裁量權。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必須講規則。而亂收費不僅加重了企業負擔,還破壞了市場公平。因此,總理強調,大力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是深化簡政放權的關鍵內容。
此語大有深意。層出不窮的收費是表現形態,企業負擔沉重是結果,但究其本質,涉企收費這筆賬不清楚,說明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不清晰,導致市場經濟不規范。正是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不越位不缺位這層意義上,李克強才會把清費和簡政放權提升到同樣的高度。不合理的涉企收費,既增加了企業的可見成本,更惡劣的是,抬高了整個市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李克強在當天會上再次提及政府要過緊日子這一施政理念,強調必須下決心壓減政府行政性開支。政府過這樣的“緊日子”,企業活力釋放的“好日子”才可期。(陳翰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