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規模的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媒體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隨著新舊媒體的碰撞,問題也就隨之產生。傳統媒體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現實路徑?網絡媒體又如何在多元的網絡生態中變革發展?網絡媒體如何讓新技術為我所用?這些都是10月31日在蘇州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所關注的問題。
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放大的核裂變
中國網絡媒體論壇進行到第14個年頭,今年以“加快融合發展,建設新型媒體”為主題。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看來,這正體現了網絡媒體人在新形勢下對肩上責任的新認識和對未來發展的新期待。
“媒體融合的前景極其光明,但也絕不是簡單的1+1=2,而應當是極其放大的核裂變,會產生極大的能量。融合路徑需要確立重點,找準突破口,探尋科學路徑。”任賢良認為,主流新聞網站和重點商業網站在內的網絡媒體都要發揮優勢,探索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路徑,發揮好帶動作用。
近十幾年來,國內很多類型的傳統媒體,都主動或被動地開啟了自己的跨媒體發展探索之路。有經驗,有教訓,并從中總結出了發展的規律。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都應明確自身在‘融合發展’大格局中的角色與作用,在思維、內容、技術、市場等方面盡快拿出變革之策,抓緊向新型媒體轉型,開創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局面。”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王庚年認為,推動融合發展首先是觀念的融合,尤其要強化互聯網思維,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從單一的紙媒,到互聯網營收和利潤占到集團的半壁江山。浙報傳媒董事長高海浩認為,浙報集團的成功,在于在互聯網競爭中,找到了人才利用的機制保障,“在引進人才方面,我們借鑒了互聯網風險投資的理念。在內部,我們通過培訓,通過內部孵化機制出現了一批非常精彩的新媒體,提供個性化服務。”
網絡媒體:順勢而為主動選擇來一場自我革命
“目前中國網站將近400萬家,具有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200多家,而競相介入并且具有媒體屬性的網站130多萬家。”在新華網總裁田舒斌看來,無論是網民規模,還是網站數量,中國互聯網發展已經無法用簡單的概念來表述。
田舒斌認為,數量龐大的客戶端、社交媒體、即時通信工具、自媒體等多元化移動傳播平臺,規模化地進入媒體領域。新的傳播形態風生水起,網絡新聞媒體的生存空間受到持續性地、空前地蠶食和擠壓。“中央新聞網站作為主體網絡媒體,經過多年發展,雖然有品牌、公信力、權威性、人才和團隊,也擁有一定網民群體的優質積淀,但是當下網絡生態發生了巨變,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一點。”
“網絡無格局,有的只是短中期的變革,網絡媒體應該順勢而為,主動選擇來一場自我革命。”對此,田舒斌認為,媒體融合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網絡媒體理念之變,核心是用戶思維的確立和用戶的積累。“怎樣讓移動化、社交化的人群來喜歡我們的產品?必須要下決心進行系統性的分析。”
技術變革:用互聯網的方式做媒體
技術變革,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關鍵詞之一,同時也是網絡媒體在同行業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在任賢良看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內容融合已經不是信息內容的簡單搬遷。伴隨著數字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受眾日益分眾化和碎片化,他們對不同的媒介形式有不同的內容偏向,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信息消費需求。
“我們要認清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在發揮傳統媒體原有采編優勢的基礎上,重視和用好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技術,優化媒體內容制作、存儲、分發流程,提升數據處理能力,為內容生產提供強大支撐,有針對性地推出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內容產品,實現內容跨媒介平臺的自由順暢流動。”任賢良建議。
對于網絡新聞媒體而言,田舒斌認為,同樣需要一場技術創新上的自我變革。因為技術不僅是引領互聯網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互聯網企業經營收入增長的驅動力。
他表示:“商業網站強大的技術力量給他們帶來了經濟方面的高速增長,使他們沒有太多的后顧之憂。恰恰作為傳統新聞網站,在轉型過程當中確實離市場,離用戶需求,離技術創造還有距離。”
然而,對網絡媒體而言,對于新技術的運用,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時下熱門的利用大數據技術,光明網總經理楊谷認為,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國內從事大數據分析的企業水平參差不齊,且國內外水平差距較大。“國內很多號稱給媒體提供大數據服務的技術公司,甚至自己都沒有見過大數據。這就像‘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光明日報蘇州10月31日電光明網記者吳晉娜光明日報記者鄭晉鳴蘇雁)
來源:光明網